浙江大学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查看: 88572|回复: 0

[原创推荐] 中国文论如何可能?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9-11-21 09:32:5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微信截图_20191121092843.png

微信截图_20191121092910.png

微信截图_20191121092928.png

当前的时代是古典中国复苏的时代。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“中华美学”,中华美学在文学理论领域就是中国文论。中国文论应该如何坚守,如何传承,如何展现? 从“古代文论”到“中国文论”的要义是:不仅能够解释古代的文学现象,而且能够解释一般文学现象的中国文论,如何可能?作为当代中国文化思想资源的中国文论,如何可能?

学会的会刊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》,这是国内外唯一的一本中国文论的专业刊物,这个刊物近十年来一直在标举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中国文论。我们曾开会讨论,为什么可以把中国的哲学叫做中国哲学、中国的医学叫做中国医学,不能把中国的文论叫做“中国文论”呢?

一个大趋势是,古代文论越来越外向、越来越显露出“中国智慧的自觉”。简单地说,三十六年来刊物大致走过了五个阶段:审美的复苏、体系的探索、现代性转换、主体性的回归、史实的还原。基本规律是在美与真、古与今、学问与思想的张力中前进。创刊的时候是 1979 年,全社会有一个审美的复苏,那时刚从文化的浩劫中走出来,刊物发表的代表性文章是郭绍虞先生和王文生教授的《审美理论的历史发展》。后来刊物关注的是中国古代文论究竟有没有它的理论体系,在很多人心目当中,中国的理论就是一些碎片。

微信截图_20191121093010.png

这个阶段比较多的是用西方现代的思维、现代的方法去整理中国诗学和中国文论,诸如“文体风格论”、“艺术构思论”、“形象思维论”、“批评标准论”盛行一时。后来渐渐不满:越来越多的焦虑是,古代文论如何跟现代融合,如何进到当代的文化思想建设中去。当时是全社会的思想热。学界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口号“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”,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。但“现代转换”论过于追寻西方,以现代化为尚,失去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自身的主体性。我们试图重新回到中国文化的立场,重新回到中国文化的思维本身,重新追寻在西方之外新的论述。这样一个大的反思之后,就越来越进入了一个“史实还原”的阶段:我们发现有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一个全面的梳理、一个完整的发掘,要注重还原历史的真相、还原历史的现场。于是理论的声音渐渐退场,文论变成了史学的一种。

所谓“现代性转换”,有今无古,趋古就今,有贡献,但也有局限。它遮蔽了古人本来的声音。而“还原”式的研究以古说古,缺少古今的对话。“体系”的研究尊西方而贬中国,也是古人不能充分地在场。在中学与西学之间、古与今之间、道问学与尊理论之间,摇摆晃荡三十年走下来,其原因是这个学科本质上的二元张力,因而“摇摆着前进”是其本质的表现。

然而现在的瓶颈是,有两个相反的趋势:一方面是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,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弱的理论解释力。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声音要“祛西方化”,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进去而不能出来,不能告 诉我们“破”了西方之后要“立”我们的什么东西。我们不得不问,中国文论是不是永远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得其乐,就是“中国智慧”了?

做现代文学的同事,做文艺理论的同事,做当代批评的同事,早就大声问我们:你说我们太西化了,受西方理论牵着走,但是你拿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东西,给我们看看?现今的文论研究大多守在自己的小家里,小富即安,缺少像中国哲学、历史那样强大的辐射和解释力,因而应该有新的阶段,接下来在这样一个基础上,要有一个大的综合,要避免前面几个阶段带来的局限,应该有一个新的东西出来。

微信截图_20191121093106.png

当今的时代,问题、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。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、世界上的理论学科走向多元化、“非西方中心论”的趋势对我们来说也是机遇。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渐渐由原来的“以破为主”走向“以立为主”。三十多年的积累是一份丰厚的遗产,它的解释力应该在这样一个基础上释放。我倡导“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”,正是释放的一个新框架。

第一要有文化的自觉意识。要自觉地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误读加以反思,回归中国文化的立场。第二要有理论的自觉意识。如果完全停留在史料的还原阶段,其实是辜负了这个时代。第三要有开放的自觉意识。要警惕原教旨式的、本能的文化民族主义式的话语冲动,这个时代不能关起门来闭门造车,不能为民族而民族,为反对而反对,要有充分的对话,中西的、古今的、不同学科的对话。有这三个自觉,就标志着一个后五四时代的新转变已经到来。

最后简单举两个例子说明什么叫“后五四”以及“作为理论资源”。毫无疑问,现代人当然有很多地方优越于古代人。但古人重视生命的修行,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教,古人有君子之风, 忘怀得失、不计功利,现代人重个体的权利而忽略生命的修行。中学教参中把“愚公移山”解释为征服自然,是现代人对古典著作的曲解。《列子》是道家的作品,何来征服自然?愚公移山的故事主旨,分明是讲一个人做事情的价值并不能简单以成功来衡量,也不能用一个人的生命本身来衡量,义之所在,子子孙孙都可以做下去,不计功利得失。它的重心在这里。这跟现代人的浮躁、短视与当下享受,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。另一个例子是,很多人把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句中的“水”解释为逝去的时光和岁月,但《论语》原典的含义应为君子的人格、君子的修为。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,说到“水”都是讲君子进德修业,生命的修行,与感叹时光的流逝没有什么关系。这样讲才能真正突出古典学对人的生命精进的要求。这样讲也才是接着讲,回应今天知识人生命的无力、无气、无奈、无理。

以上两例,都是深深回到古典,然而又要从古中出来,关照现代中国的问题。真正的中国性与建设性,这就是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要追求的途径。古典中国有很多现代中国可借鉴、可学习的。我们不仅要了解古人究竟说什么,古代文论究竟说什么,而且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说,这样说对我们今天有何意义。

微信截图_20191121093152.png

最后我讲一个“小女孩捡石头”的故事:一个小女孩放学回家的路上,总是想捡到最大的石头,但总是以为还有更大的在后面,一直到家都没有捡心中的大石头。后来这个小女孩变了,见到石头都捡,于是迷失了回家的路。这个故事是一个有关“中国文论”的隐喻:其实还有第三种小女孩的故事:既要记住回家的路,也不要把最大的石头永远留到未知的将来!

微信截图_20191121093234.png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访问本页请
扫描左边二维码
         本网站声明
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,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!
站长联系QQ:7123767   myubbs.com
         站长微信:7123767
请扫描右边二维码
www.myubbs.com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浙江大学论坛 ( 琼ICP备10001196号-1 )

GMT+8, 2024-4-18 21:03 , Processed in 0.044663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.3

© 2001-2013 大学排名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